查看原文
其他

【水石合•作品展】西安城墙城市景观公共空间改造设计实践总结

研发部 水石合景观
2024-08-31



关于一座城·一种生活方式的思考


“作为一个伟大的城市,需要很漂亮的建筑,但单纯追求建筑的壮观是不对的。很多优秀的城市,其伟大之处就在于地上,因此,步行系统是城市景观规划要努力关注的重点。”

———–爱德华·斯通

项目地:西安城墙·安定门至玉祥门段

项目规模:全长1公里

建成时间:2017年7月


设计理念


A.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为现代人营造更舒适、自然的生活空间的同时,实现人文和谐的包容性。



B.达成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传统生活景观化、情景化,以趣味的方式与现代景观生活形成时空对话。



C.创造建筑与环境的呼应


建立建筑景观空间呼应的秩序,提升整个场地的总体环境品质。




        北马道巷以前是西安城里最偏僻的角落,那时的西安城,四周也是高高的城墙,城门桥一吊,就隔断了入城的土匪强盗,守城的将士挨城墙的各个巷子巡逻,北马道巷就是马蹄踏出来的,是个跑马的巷子,护城的卫士们天天骑马绕城过往而得名北马道巷。现如今作为一条车行窄巷,承载着南北两侧主路交通的拉结、儿童医院、生活社区的交通休闲需求,路宽7米,南北限时通行。项目地正位于北马道巷西侧,为城市步行绿地及遗址绿化空间。主要满足周边居住、医院活动人群的通行休闲功能,并发挥部分旅游群体的文化观赏和游憩需求。


改造前场景



场地功能空间分布




分析与展示



改造前分析:

场地原有入口空间景观性差,局促,大量的人流周转需要场地提供集散及适度停留的功能。

(安定门处)


改造后分析:

改造设计主要考虑适度打开、推进入口铺装面,借助原有大型国槐设置停靠休憩场所,保证人流周转的安全及适度停留的需求。



改造前分析:

场地未能很好的诠释城墙文化历史(玉祥门相关历史事件),作为入口围合感太强,成为城市卫生问题角。

(玉祥门处)


改造后分析:

提供开敞舒适的集散休憩空间,同时,结合玉祥门的历史文化设置文化景墙,展示场地文化气质!



改造前分析:

场地原有休憩空间,散乱且缺乏与周边合理的关系组织,功能设施及铺装面简陋、生硬,缺乏美观性舒适性,并不能满足使用者与城市形象的需求。


改造后分析:

充分结合场地使用人群需求对原有空间尺度进行了调整,并将场地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打造舒适且富于文化内涵的休憩停留空间。

(局部实景图)


步移景异,在有限的窄空间里进行开合有度的空间设计,积极营造合理的休闲空间及便捷的出入口。引导行人快速进入绿色人行空间,进行人车分离引导。


改造前分析:

道路空间尺度不统一、铺装材质杂乱不合理,行走体验差。


改造后分析:

调整道路尺寸,基本保证2米的通行宽度,确保使用者双向通行便利。材质选用灰色系的透水砖、花岗岩、洞石、卵石等,与城墙周边景观风貌相统一的前提下又不失丰富的变化。结合场地原有的整石坐凳形成舒适的通行空间及临时休憩空间。




1、关于空间的再思考


点状空间景观化提升:安定门处原计划预留雕塑小品,可针对古城门主题设计成景观艺术装置,依近城墙而立,及点题城墙古迹又提亮整个景观空间的观赏性,又不阻碍空间交通的使用及为节庆布展留有空间。


甬长空间的体验变化:轴长空间的转折处可考虑通过反射材质的景观艺术装置设置,如镜面不锈钢,以达到扩大的空间感受、趣味影像互动、制造假象尽端的惊喜等,同时又不破坏整体的古朴城市色彩。


2、关于材料的再思考


由于该项目是改造项目,施工过程中会因为场地现有条件做设计调整如大树、管井等,该处原有设计为通长大台阶,由于管井及大树多次调整,最终调整为台阶加植物池的做法,但由于花池及检修井遮蔽的石材色彩选择导致色彩、质感的出挑,与城墙整体主题色彩不协调。


总结:针对改造项目现场会有很多非图纸可控的变更,设计师应更多的进行现场跟踪协调并对变更方式做反复推敲,保证整体效果。

小品成品采购的材质不可控:该处上马石应尽量古拙,施工中由于仅通过施工过程中的采购照片还是不能完全保证最终成品效果。

总结:在设计上还是应坚持严要求、高标准,才能保证施工效果更接近设计预期。


二次设计的材质不可控:该处为仿古车轮造型的玻璃钢花池,设计做为特殊材质雕塑小品进行二次设计,设计对造型、材质及尺寸进行约束提交······,现场查验发现材质强度及制作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总结:针对需二次设计的部分,为保证落地成品的质量和效果。 可以考虑多方位、多层次的把控。如设计在施工图纸上应尽可能的提出图纸化、书面化的量化要求,在施工图交底时该部分的二次深化设计单位也应参与交底答疑,同时,二次设计图纸及加工过程景观设计单位应更多的参与把控,最大化保证景观效果统一性。


3、关于排水再思考


改造项目有现成的排水系统,这些地上地下工程大部分不可变更或不可见,施工过程中面临施工矛盾需现场作出调整,这些都需要在施工配合中根据现场及开挖情况做出及时调整。保证工程的合理性、安全性。

该处为城墙上的落水及排水口,设计上希望尽可能隐蔽,采用绿篱进行围合遮蔽(见图2),但有些落水口在植物栽植中发现该处开挖深入40公分就会开挖到城墙基础,导致覆土高差无法下调,为保证雨水不会冲刷泥土进下水口,施工采用如上图2所见,采用硬质铺砖及边缘为何的方式进行施工调整。


场地还存在多处排水高差在施工期间就现场情况作出调整的设计,如图所示1、2、3处,均就现场覆土无法下挖调整的现状,采用城墙砖砌筑小挡墙,以保证水土不流失到铺装面上。


(雨水收集系统分析图)

总结思考:城墙上的雨水可以采用屋顶雨水收集的方式进行循环再利用。


4、关于植物的再思考


作为改造项目,现场有良好的植物基础,高大的国槐,姿态优美、古虬的山杏、桃李等,这些都是空旷场地新项目所不具备的优良条件,设计上做了最大的保留和尊重,来保留场地的记忆和生长脉络。但是,这些也给设计和施工带来了更多的挑战,现场苗木很难意义落实到原始图纸上,设计师需花费大量的时间熟悉和再次核实这些苗木······,在后期施工中也需要更多的配合,随时调整道路施工的放线来保障植物的保留,调整新增植物的位置保证与现有植物的搭配关系。由于该项目施工进度的紧促,植物的栽植上还是存在盲目按图纸施工,我们作为设计方未能敏锐的发现问题紧密配合的就地调整。

(植物得到良好保留的实景图)

(植物得到良好保留的实景图)


总结思考:由于工期紧,很多植物栽植上设计师未能现场配合指导,缺失全程把控的环节,致使新栽植空间还有不尽合理的地方。如节点的组团关系局部不合理、林下草坪品种选择耐阴性考虑不足(现场已调整)等。

具体如下节点:



结语:

        设计方案要靠施工来实现。优秀的工程品质则需要建设方、设计方、监理方、施工方的多方配合共同努力来保证,尤其是这样的改造提升项目,前期的设计更像是施工指导原则,基于现场的合理变更与落地再设计都需要在施工的实践中完成、完善,在这个再创造的施工过程,工程几方都应在工作的配合中给予充分的理解与技术、时间的相互支持,从而确保工程的品质。

         回顾本次项目实践,虽然规模不大,但其在城市中所承担的角色不可谓不重,设计上通过反复的推敲论证梳理了景观城市会客厅的空间定位及承载的功能需求设置,最终,实践呈现的效果也基本达到了营造简洁朴实、舒适雅致的灰色城墙景观空间,让四季的植物与流动的人群来填补缤纷的城市色彩的期望。

         该项目在2017年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上荣获“西北风景园林建设优秀成果奖”,在此,再次感谢建设方”西安城墙管理委员会”给予的信任,感谢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给予的支持!



注:本文内容和观点皆属原创,内容仅供交流学习,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查看我们官方网站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水石合景观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